18057145056
行业方案

以先进理论引领,凭借博思咨询强大的专业技术研发优势,专业的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整合多个行业咨询成功经验和案例,为您打造专业的行业解决方案,为您的企业发展助力腾飞。


行业方案 /INDUSTRY PROGRAM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方案 > 互联网IT信息行业
我们对互联网IT信息化行业的理解 互联网IT信息化管理咨询项目解决方案 互联网IT信息化行业项目案例与延伸阅读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行业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 IT 服务业。 经过多年来 的发展, 包含 IT 行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IT业大体来说就是电子类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投影机,打印机,及所有的电脑周边设备都称之为IT产品。IT行业指的是经营这些产品的行业包括内容如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硬件维修和维护网络工程:游戏开发,动漫制作;3G、4G\5G等移动技术、网站制作。


行业特点

1. IT行业是一个新型朝阳行业,高速增加。现在是信息社会,发展最快的就是IT行业。传统行业,自然发展缓慢。全国GDP平均增长是9%,就已经是二环内快的了,而IT行业的发展是30%,最近几年,甚至是达到了40%。能够利用最少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是传统行业的4倍,也就是IT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比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高4倍。

2. IT行业市场巨大,目前各行各业都离不开IT网络,银行,咨询,医院,出版,制造, 影视等等,涉及的范围很广,这也就意味着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高校每年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员才20万,而市场的需求是60万,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人才的缺口是40万。所以与此同时也有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通过培训进入IT行业的。

3. IT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这个行业是要建立在人员量的增加的基础上的。像我们公司今年业务增长100%,那人员就增长一倍,多出来的岗位必须要管理岗位去进行管理,而这些人就是来自于老员工。所以进入IT行业不久,你很快就能成为管理人员。这也是为什么IT行业有那么多年轻的老板、总经理、经理,这是传统行业论资排辈无法比拟的。



IT未来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大数据时代来临了,现在已进是工业4.0,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智能时代就会普遍流行,IT是个高薪的行业,专业技术强,更新时间段,要学习能力强。
趋势一:信息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振器

国内外正高度关注信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欧洲2020战略、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国家级战略中,都特别重视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信息技术对经济形态变化的影响,致力于培育和提升信息消费需求。我国已具备全球规模第一的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丰富多样的新兴业态、广泛深入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变革密集发生,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和重要影响力越来越清晰展现。信息消费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消费结构升级和信息技术产业转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将助力我国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迈进,成为新常态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趋势二:互联网+”成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加速器

我国已拥有世界一流的互联网产业,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位居全球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之列。互联网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持续高速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使得互联网必然要寻求与传统产业融合,催生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加传统产业,孕育出C2B、工业互联网,创新制造业发展路径,构筑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互联网加商贸金融,孕育出O2O、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融合更加紧密;互联网加生活服务,孕育出网络社交、在线教育,创新百姓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互联网+”的概念将被赋予新的更广阔内涵,互联网将加速从生活工具向生产要素转变,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业态更加密集涌现,引发互联网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加速创新与发展。

趋势三:智能制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智能制造是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在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将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巨大发展空间。工业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与管理需求,将推动工业软件、管理软件提速发展;工业企业的市场预测、创新研发、生产线分析、供应链优化等需求,将促进云计算、大数据产品与服务创新加速;工业企业的提高生产率、增强灵活性等需求,将加大工业互联网的研发投入,推动软硬件、网络等多种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展。20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重要支撑,相关政策文件和地方配套方案会密集出台,使智能制造模式创新需求和智能制造应用需求进一步旺盛,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助力。

趋势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实现务实发展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的逐渐成熟,其发展逐渐从概念炒作向实际应用转移,与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案例不断出现。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入驻阿里云成为全国首例部署在云端的部委级应用系统;百度大数据的新产品疾病预测对全国各省份相关情况进行监控;民生银行推出阿拉丁大数据分析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的实质性发展也为物联网提供了更强大的基础设施和更智能的分析工具,使物联网不再是传感器及设备的简单互联,真正拥有分析、决策、响应能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在政务领域、公共服务行业和企业级市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开始与个人消费应用相结合,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显著增多,其重要作用将清晰展现。

趋势五智能硬件成为产业创新发展新亮点

智能硬件行业在经历前期产品定义、应用领域细分、资金注入、产业链准备之后,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企业与电器、汽车、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合作,打通了硬件产品开发上的关键节点和应用的瓶颈。以苹果iWatch、谷歌Android Wear发布为契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硬件产品及应用开发将呈现快速增长;百度、阿里、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的进入也为基于智能硬件应用平台的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支撑。智能硬件发展将呈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众多科技创新类企业积极参与的百花齐放格局,移动医疗和智慧家庭将成为智能硬件应用发展的两大重要领域。

趋势六:自主信息技术产品成为重点行业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安全事件多发,安全隐患频频暴露,我国通信网络核心基础设施和金融、交通、能源、电力等关系国计民生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被渗透、被控制的安全风险持续加大,对安全可控的要求不断升级。近来,国家层面针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各种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安全问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全面布局,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投入巨大,已初步形成一定成果。以自主核心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平台为核心,我国将在对信息安全影响巨大的计算机整机、工业控制、网络设备等关键领域实现重要突破,自主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将在重点行业实现大规模应用,成为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趋势七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和产业拓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人工智能是全球公认的尖端领域和创新前沿,有着超乎想象的广阔前景。近年来,随着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计算技术、计算模式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数据分析方法的出现,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演进,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涌现突破性成果。谷歌、IBM、微软、脸谱、百度等龙头企业的巨大投入,以及人造大脑、自动驾驶汽车、语音助手、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项目和产品的研发,使人工智能在产业层面快速推进,逐渐进入到现实生活。伴随新技术、新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步伐和应用推广速度将会加快,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将更加成熟,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趋势八:生态圈建设成IT企业构筑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正从单一企业竞争演进到以聚合生态圈协同效应的全产业链竞争,生态圈建设的重要性凸显。从互联网公司到传统厂商,各领域企业纷纷发力开放平台,构建自己的生态圈。云服务领域,阿里云启动云合计划,聚集东软、中软等大批知名IT服务商,打造一站式云服务平台;腾讯云将云服务与开放平台结合起来,打造一个涉及用户引入、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的生态圈”;浪潮通过云智联盟和云海战略构建云伙伴生态圈。智能终端领域,小米以硬件为基础向软件与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打造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圈;百度、京东等企业积极布局终端、内容等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圈,向生态型公司发展。软硬件结合更加紧密、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业务领域加速融合背景下,生态圈建设将成为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举措。

趋势九: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新能源等领域成为IT并购投资热点

信息技术产业一直是并购投资的最热门领域之一,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和产业加快跨界融合的背景下,近年来并购投资热潮持续发酵。并呈现出龙头企业加速智能生态圈布局、跨界并购推进融合发展、新兴领域布局逐渐加快等新特征。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快速融合、加速整合和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将使其并购投资延伸至更广泛、更高端、更绿色的信息技术领域,向具有前瞻性技术、多样化需求和广泛渗透力的细分领域展开。信息技术产业并购投资将主要围绕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新能源等领域展开,集成电路企业将在国家和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导下加快兼并重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领域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并购投资,太阳能光伏和锂电池领域则有望在光伏产业兼并重组、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带动下实现整合和提质。



关于我们
功能咨询
解决方案
行业方案
手机二维码轻松扫一扫
澳门3中3资料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华丰路10号8-1-201

手  机:180 5714 5056
电  话:0571-8681 3995
传  真:0571-2689 2700
网  址:
E-mail:[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澳门3中3资料
浙ICP备12024938号